跳转到正文内容

广州原市委书记张广宁:最遗憾未能再服务两年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12年01月20日03:15  金羊网-新快报

  ■本版采写:新快报记者 牟晓翼

  ■本版摄影:新快报记者 宁彪

  省委常委、广州原市委书记张广宁接受省市媒体专访,吐露从政15年心迹:

  1996年12月19日,刚刚接任广州市副市长一职才一天的张广宁,走进了广州市政府大院的办公室;2011年12月19日,张广宁搬进了广东省委大院的办公室。从广州市副市长、市长,再到广州市委书记,被一些市民亲切称呼“广州叻仔”的张广宁,已经为广州服务了整整15年。如今,仍任广东省委常委的他,仍分管广州工作,具体负责南沙的规划和开发。

  张广宁主政广州时,经历过广州发展的多个关键节点:2003年非典、2004年禁摩、2008年冰灾、2009年金融危机、2010年亚运、2011年创文……昨日,张广宁接受了新快报等媒体的专访,吐露了从政15年的酸甜苦辣。自认“越关键的时刻越沉得住气”的他,坦言压力很大,但最遗憾的事,是因为换届原因,未能再为广州市民多服务两年。

  精彩语录

  “我从小生长在广州,一直都在广州工作,在企业工作25年,从政15年。一路走来,广州市民给予我的理解、支持和帮助,都是我做人、做事的最大动力。此时此刻,我最想对广州市民说的是两个字:感谢!”

  “可以说,没有广州市民的支持,我们什么事也办不好,什么事也办不成;有了广州市民的支持,我们再大的事也能办好,再难的事也能办成。”

  “古人说:‘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’。我把它改成了——‘以媒为镜,可以知得失;以媒为镜,可以扬善惩恶。’”

  “希望最终有这么一天,广州不再需要接访,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首善之区。”

  “广州的债务风险是可控的,现在的债务中有一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建贷款,我们融资的投入大头在民生上,其中很大部分用于城建。城建要钱,我们不是印钱的,所以要搞投融资平台,就是要经营这个城市,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。”

  ——张广宁

  成功举办亚运“最自豪”

  “成功申办亚运和圆满、成功、精彩举办亚运,是我担任市长和市委书记9年以来,最为自豪的事,同时,这也是广州市民最自豪的事。”张广宁昨日再度说起自己在亚运圆满结束后,曾经说过的一句话:“成功举办亚运,使广州一夜成名。”

  张广宁说,2010年广州圆满、成功、精彩举办“两个亚运”,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,回想当日,他依然十分兴奋:“去年,亚奥理事会秘书长侯赛因曾经和我说,广州亚运会办得如此成功,这让他们亚组委脸上很有光彩,据说现在凡是要举办国际赛事的国家和城市,个个都到亚组委去‘取经’:广州亚运会何以办得如此成功?”

  张广宁高度评价举办亚运会给广州带来的实惠:“城市形态舒展了,城市功能优化了,城市环境美化了,城市秩序井然了,城市文明厚重了,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升,广大市民的归属感、自豪感和幸福感极大提升。成功申办亚运和举办亚运,广州拿到了进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的‘门票’,真正迈进了世界先进城市的‘门槛’!”

  未能再干两年“最遗憾”

  15年间,从治理水环境到举办亚运会,从整治交通到创文成功,并没有哪项工作会让张广宁觉得留下遗憾,但他仍为自己不能“再为广州市民多服务两年”惋惜不已。张广宁说,本来按照正常任职年限,今年58岁的他,可以在广州干到60岁,但去年正好是换届之年,因为“七上八下”的换届年龄规定要求,他无法继续在广州任职。

  “有时候,出生时间表真的很重要。”在看似玩笑的这句话里,记者感受到了张广宁对广州工作、广州市民的依依不舍。“从感情上说,我愿意继续为广州发展做一些事情,我也很有信心把广州这个城市建设得更好。”张广宁介绍,东濠涌二期连接麓湖水环境综合治理、白云山南门广场生态改造项目,“万亩果园”——海珠湖城市湿地生态景观带等项目,早就策划好了,但他已经来不及做,只能留给后任。“相信我的后任,会比我干得更出色,广州一定能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。”

  “没有市民支持,什么事也办不成”

  谈及与广州市民的感情,张广宁深情地说道:“对于广州市民,我怀有深深的家园情结和赤子情怀,对于他们,我思绪难平、感慨万千。”张广宁向全体市民致谢:“我从小生长在广州,一直都在广州工作,在企业工作25年,从政15年。一路走来,广州市民给予我的理解、支持和帮助,都是我做人、做事的最大动力。此时此刻,我最想对广州市民说的是两个字:感谢!”

  张广宁回顾说,在他从政的这些年,广州经历了不少大事和难事:“非典”疫情、冰雪灾害、金融危机、支援汶川重建、“两个亚运”,城市大变……“广州市民始终与市委、市政府并肩作战,在这个过程中,市民给我们加油和鼓劲、掌声和鲜花,当然也在我们工作还存在不足时给予中肯的提醒和批评。”张广宁说,在广州市民身上,充分体现了敢想敢为、开放包容、务实奋进的精神。“可以说,没有广州市民的支持,我们什么事也办不好,什么事也办不成;有了广州市民的支持,我们再大的事也能办好,再难的事也能办成。”

  至今保留79岁市民写的鼓励信

  “人世间,什么最可贵?就是在你遇到困难时,有人撑你,有人帮你,有人鼓励你。”张广宁说,他至今还保留有一封荔湾区79岁(当时)老市民的亲笔信,信中针对个别媒体对张广宁部署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炒作进行抨击,并将郑板桥的那首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送与张广宁。

  “这些来自广州最基层、最普通群众的鼓励和信任,是支撑、帮助我渡过难关的最大动力。这封信至今我还保存着,每次读来,都会很感动。真的非常感谢广州市民!至于我的个人评价,你们还是问问广州老百姓吧!”张广宁说。

  空间留给后任,“珠江后浪推前浪”

  “我本身就住在市民区,生活在市民之中,有一次我离家坐地铁,结果被市民团团围住,反映问题。每年我们都会统计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?要我说,政府应以改革开放和上级要求为依据,以市民反映的热点、难点、重点问题为信号,从而制定我们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。”

  张广宁说,自己在广州从政15年,其中担任市长、市委书记9年,“我对广州未来的发展,还是有不少想法,但空间应该留给我的后任。前不久的市两会,荔湾区推选我为人大代表,但是我坚持不当,因为我不参加市两会,就是对这一届市委、市政府最大的支持。因为‘珠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强’。”

  特写

  张广宁谈与媒体打交道:

  “以媒为镜,可以知得失”

  “15年的从政生涯,我与广州的媒体打交道也是整整15年。我经常说,记者写的东西比我们的研究室、办公厅写得更为生动,写出来要‘活’许多。”被问及对广州媒体的评价时,张广宁如是说道,现场一片笑声。张广宁高度评价广州媒体为广州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,同时借助媒体向广大市民拜早年。

  “广州的媒体给予了广州市委、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,特别是在广州发展历史上几个关键节点上,媒体朋友给予的配合和支持,我由衷地表示感谢。”张广宁说,2003年的非典袭来,由于媒体配合宣传,广州市未发生恐慌;而2004年禁摩开始,媒体成功宣传了禁摩的交通、环保和治安意义,增进了市民的理解;2008年冰灾时,张广宁一连9天9夜在火车站指挥处置公共危机,发现媒体总是坚守第一线……

  “我说过,2010年的亚运会,我们办得圆满,办得成功,但真正要办得精彩,还是要靠媒体!”他说,广州的媒体让他享受了一次“文化大餐”,“水平相当之高,市民的满意度、自豪感和归属感,往往都是从报纸上得来。”

  “广州市的媒体,对我们也有批评的意见,但在大是大非面前,却从不含糊。”张广宁说,广州市委、市政府十分欢迎媒体监督,“你们特别厉害,不过这和我们广州的党委政府营造的宽松环境相辅相成。”张广宁意味深长地说:“古人说:‘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’。我把它改成了——‘以媒为镜,可以知得失;以媒为镜,可以扬善惩恶。’”

  “我想通过你们,向你们媒体所有同仁,包括所有广州市民,拜个早年,问个好!”张广宁最后对记者也提出了小小的“请求”:“祝大家身体都好!家庭都好!事业都好!一切都好!”

  谈治水

  亲眼看着珠江“一天天变黑”

  “古人有‘六脉皆通海,青山半入城’的诗意描绘,广州这座城市,与水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命脉关系。”谈到治水,张广宁回忆说,自己就是“泡着珠江水长大的”。

  “我小的时候住在南关电影院后面,离天字码头不到百米,儿时经常和同伴们到珠江游泳,那时的珠江水很清。在真光中学上高中和在广州钢铁厂上班时,基本都要轮渡过江。”不过,随着城市迅猛发展,珠江水受到严重污染,张广宁亲眼着看珠江“一天天变黑”。“我曾经说过,有一次到石马河去调研,我直说‘不如叫黑马河’算了;在石井河,我也说过,不用买墨水,在那点一点就可以写字。”

  治水时有区委书记压力过大直掉发

  上任市长之后,张广宁着手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,但发现管理体制存在很大问题。“‘九龙治水’,其实等于无人负责。”此外,财政投入资金紧缺和相关部门认识不够,都是问题所在。张广宁和市委、市政府的同事一道,集中精力解决上述问题,先后成立了市水务局和水投集团,顺利形成“一个部门牵头、13个责任主体实施”的局面。在金融危机期间借助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成功融资350亿的前提下,广州没有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,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人居环境整治。

  “当头的就要有‘只能带领大家往前冲,不能后退’的精神,敢想敢冲,敢干敢当,谁叫你是当头的呢。”张广宁坦言,在治水期间,他最担心的是认识不统一和拆迁跟不上,所幸靠改革创新解决了问题。他说,最难忘的是,“五加二”、“白加黑”的工作过程,让不少区委书记、区长压力巨大,某位区委书记因治水工作压力太大,头发居然掉得和“鬼剃头”似的,他看了很心疼。

  投入巨资治水值不值?看百姓反应

  在谈到“治水投入大,究竟值不值得”时,张广宁援引省委书记汪洋说过的“这样(差)的水环境,就是人均GDP超两万美元,也不算科学发展”这句话指出,水环境综合治理不仅是亚运需要,更是造福广州市民的壮举。“在金融危机的‘天时’、亚运会的‘地利’和市民群众期盼的‘人和’下,我们用了一年半,实现了水质明显好转。”

  值不值,只要看百姓的反应,“2010年9月30日,没有安排任何仪式和通知,我们到荔枝湾涌看放水。当时万人空巷,市民争着去看。有位市民和我说,她当时是带头反对揭涌的人,因为害怕会像荔枝湾公园口那里的河涌一样,垃圾太多太臭。荔枝湾涌通水开放时她就说,他不知道原来会这么漂亮。”

  张广宁说,包括东濠涌、荔枝湾涌、西江引水工程,造福的都是老百姓的身心健康,改变的是城市环境,打造的是宜居宜业城市。“我相信自有公论。亚运前的民意调研显示,市民群众的满意度达到94%,这对我来说,就是最大的安慰,整个城市环境,可以说是‘凤凰涅槃’。”

  谈住房

  “当年我们说的事,我们兑现了”

  2007年初,在房价不断飙升之时,张广宁提出,政府要全力以赴调控房价,把房价调控到一个合理水平,并提醒中低收入者不要急着买房,政府会提供充足的房源给有需要的市民。当时,有媒体戏称他“扛起了誓降楼价的大旗”。“这个旗不是你想不想扛、能不能扛的问题,而是政府的责任。”张广宁昨天委托媒体向广大市民说一句:“当年我们说的事,我们兑现了。”

  张广宁解释说,自己当年作出了承诺,就会着力推动保障房建设。根据2008年下半年数据统计,广州市有77177户中低收入家庭,需要政府协助解决住房问题。而在近几年来,广州在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,初步建起了廉租房、公租房、经济适用房、限价商品房、普通商品房构成的具有广州特色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,并于去年提前完成8.5万套保障房筹建和77177户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任务。“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当时对中低收入者提醒不要急着买房的一个兑现。”

  谈接访

  希望终有一天广州不再需要接访

  从2003年3月张广宁上任广州市长首日,他便当起了市长热线的“接线生”。2005年开始,他倡导将每月的23日设为公开接访日,2008年6月26日,他更开创全国先河,变上访为“下访”,与8位副市长及各区、县级市、街道办、镇政府负责人等近万名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开展大接访。“解决好群众信访,事关群众切身利益,事关党委政府形象,事关社会和谐稳定。”谈到接访工作时,张广宁尤为重视。

  张广宁介绍,领导干部带头接访,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作秀。“一来通过领导接访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利益;二来给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这样的信号:一定要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;三是给广大市民一个信号:市民群众在家门口,就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;四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关键参考依据。”

  张广宁透露,2003年,广州市民反映最多的是拆迁户回迁遇到“烂尾楼”的问题,涉及差不多十万户,鉴此,广州市委、市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依法加以妥善解决;2004和2005年,治安和“双抢”被老百姓深恶痛绝,广州则以禁摩、加装25万个治安监控点,以及设立便衣警察加以打击;现在,群众普遍反映的是住房问题,广州则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。

  张广宁透露,广州13年创文历程中,以往就是因为“广州老百姓很实在,不行就是不行”,结果创文暗访随机抽样调查中,总是得分较低,没能如愿,不过去年创文成功时,这项得分变得“较高”,说明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。他深情地说,希望最终有这么一天,广州不再需要接访,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首善之区。

分享到: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

 

更多关于 张广宁  的新闻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12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